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哲理 >> 最新动态 >> 正文
重温经典 感悟新知——莆田哲理中学语文组第四届阅读交流会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21】 【阅读: 次】【关闭窗口】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书中自有黄金屋,在阅读中我们能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但唯有懂得分享的人,才能在不断的交流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发现书中的“黄金屋”。

20201117日上午,我校语文组在科学楼十楼会议室举行第四届阅读交流会。本届阅读交流会以“重温经典,感悟新知”为主题,以《西游记》、《骆驼祥子》、《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为交流对象。组长范秀植主持阅读交流会,黄润漪副书记、董立群主任莅临参加,姚清珍、方欣、胡梅青、戴姗珊、林丽芬、邓素贞等14位老师先后发言。

 

 

 

在近两个小时的阅读交流中,姚清珍老师说到,“《西游记》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人物塑造体现了神性、人性、物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方欣老师在谈《西游记》的阅读感受时说,“《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神话英雄形象,在他身上不仅有神性(法力高强、神通广大等),还有人性(懂得许多人生道理,也有性格上的弱点或者说是不完美),还有动物性(猴子的活泼好动等),三者有机结合塑造出活灵活现的孙悟空,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独特的创造。书中其他许多人物,既是神奇的,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这在古代神魔小说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这也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

 

胡梅青老师则以“《西游记》给我们的教育启示”为题,从“由师傅看师生关系”、“由情节看个性成长”、“由妖怪看家庭教育”等三个方面来谈《西游记》的深刻现实意义。

在谈及阅读《骆驼祥子》的感受时,林丽芬老师表示“以一个人的毁灭折射和反思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反省人性的缺陷,我认为这是《骆驼祥子》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鲜活的警醒意义。”

“整本书以祥子的人物悲剧以及小人物的悲剧,以小见大,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个人无力主宰,去认命。”吴春娥老师说,“我不认可这个观点,政治课本中说道,‘内因起主要作用,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们要辩证法来看待祥子的堕落过程,是超越时代的。”

“纵观《骆驼祥子》整部小说,作者采用了心理描写来塑造祥子的形象,确实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作者有时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心境;有时采用的时人物的内心独白来传达人物的心声;有时借用人物的姿态,表情,动作等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感受和态度,侧面体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邓素贞老师从写作教学的角度剖析了《骆驼祥子》的艺术价值。

 

对于《乡土中国》这一部学术著作,程榕老师联系现实,深表忧虑与关切——“如今城镇化进程越来越迅速,越来越多的城郊聚集村落被拆除被割裂,村民四散;而偏远的山区沿海村民又拼命往城里挤。所谓旧俗已不是破不破的问题,城镇化进程有意无意中迫使村民们渐渐遗忘,乃至丢失原本的旧俗;虽然法制思维更客观,但是也觉得有些失落,感觉失去某种根基,这根基的某些灵魂已没,留给下一代的似乎只剩一个空洞的概念。或许现在可能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一些旧俗留给下一代。”

 

黄丽春老师则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的生活是不焦虑的,因为不会因为一次的犯错,导致满盘皆输的结局。所以,这样的乡土文化,是平静中带着现世安稳的岁月静好,在不至于贫寒的前提下,可作为精神的疗养院。在外面流浪、打拼疲累的人们,更会珍视这样的一种情感体验。若是思而不得,一种被万千文人表述过的愁绪就是悠然而生,那就是乡愁。”

最后,教研室主任董立群做了总结发言。他肯定了本次阅读交流会的成功举办,并鼓励老师们潜心阅读,坚持阅读,争当一名幸福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