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哲理 >> 校史校友 >> 校史长廊 >> 正文
中西兼容的办学模式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04】 【阅读: 次】【关闭窗口】

 

涂 雨

 早期莆田哲理中学以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办学模式,别开生面,首创新学,开启莆田教坛之新风。具体体现在办学体制、师资结构、课程设置、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管理体例该校学籍资料显示,改制办成普通中学后的前23年,学制依教会办学体例设置。1898年起,设上学、中学、下学,年限视不同学生学业情况和用人需要机动而定。

 1910年起,撤销上学,改设中学(学制4年)、高等小学(学制4年)、初等小学(学制3年)。每学年起止时间为2月至同年12月。1922年秋季起,依全国普通中学通行体例设置,改设高中部、初中部,学制各3年。分设“春季班” “秋季班”,“春季班”每学年起止时间为2月至次年1月,“秋季班”每学年起止时间为9月至次年7月。视具体情况,有的年份不收“春季班”。其中有几年,又设简易师范班,以解当时社会师资缺乏之急。分设高中部、初中部后就称之前23年为“旧制中学”。

 办学管理机制由分工简单到逐渐健全。起初只有校长、副校长(或监学)各1名。正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同时兼管后勤事务。下设监院,由副校长(或监学)主持监院工作,分管全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19306月,依教育部令,成立校董事会,由董事会聘黄俊英任校长。同月,撤销监院,析教务、训育两处,各设主任,分别主持全校教学、教育事务工作。19312月,设事务处,由其主任接管原由校长兼管的后勤事务。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又设体育处,加强全校体育运动的管理。

 课程设置早期莆田哲理中学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中西兼容的特色,是中西方文化交融办学模式的根基。该校的创办者和历任的主政者,都积极引进西方文化课程。与此同时,又坚持中国文化课程设置。中国国学的教育,始终是办学过程的重要内容。现在的莆田二中档案室,保存有早期莆田哲理中学的全部学籍档案,如实显示出那个时期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课程设置。从1898年起的头3年,全校录入学生学籍档案的课程,国学课程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春秋、左传、书经、孝经、声律、文论等,西方文化课程有:格致学(物理学)、化学、英文、基督教、圣经、使徒行传、礼拜等。中西方文化共有课程有:天文、地理、历史等。另外还有官话、读书、作文、写字、罗马字、省身、作工、时事等。以后,又逐年增设诗经、动物学、万国公法、代数、辩学、形学、理财学、图画、左绣(解读《左传》)、植物学、修辞学、生理卫生、音乐、教育学、英文修辞学等课程。1910年设国语课程,各种国学分科逐渐编入国语。体育教学一开始就列入正式课程,称“体操”,1905年起正式计分录入学籍档案,1920年起改称“体育”。

 分设高中部、初中部后,该校对课程设置做过多种调整变动,积极探索优化育才模式。1922年度起,高中分设文理科,同时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为:党义、国文、英语、代数、几何、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心理学、军训、体育。文理科分设或共设。选修课为:文学史、近代史、应用文、科学概论、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卫生学、教育学、理论学、国学、簿记学、博制、英文杂志等。1933年度起,取消分科制,改为全部必修。1936年度起,恢复文理分科制,同时恢复必修课、选修课。19371940年度,高中自第二学年起,算学科分为甲乙两组,乙组程度较低,而增修国文、理论等学科。1941年度起,高中仍保持文理分科,但所有课程,概为必修。其课程为:公民、军训、国英语、算学、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图画、音乐、体育、劳作、矿物等。初中课程为公民、军训、国文、英语、算学、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博物、劳作、图画、音乐、体育等。19411936年度,初中分为国文、英语两组,修国文的,可免修英语,但须加修职业或自治科目。

师资配备早期莆田哲理中学有一支很强的中西方文化兼备的师资队伍,是该校中西方文化交融办学的根本保证。其结构主要由美籍教师、出国留学归来的国人教师、受过国内高等教育的国人教师搭配组成。(一)美籍授课教师。有蒲鲁士、蒲星氏、高徳理、韦徳、韦拔氏、章哲明、程奋鹏、曾学理、爱立枢、章文新等美国传教士。其中多数受过美国高等教育,有的还获博士、硕士学位。(二)海外归来留学生授课教师。这个时期,该校曾送出1百多人到美国等海外留学,不少人学成回国后都有一段进入母校哲理中学任教的经历。如莆田首批出国留学生,早期当过国师,后来任职清华大学教授的郭玉清、莆田获得硕士学位第一人的吴仁民、莆田获得博士学位第一人的宋尚节、后来担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的欧元怀、后来任职大学教授的吴存亚、刘金标、王文俊等。(三)受过国内高等教育的授课教师。如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林铭基、宋增矩、毕业于香港大学的朱维幹,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协和大学等高校的陈国柱、江宗朴、宋庆嵩、林杞、林镗、赖汝楫、赖汝言、谢宗仁、林玉清、叶燕贻、黄寿柱、罗振夏、林碧英、林仁荣、康爵、许英三、朱成淦、陈金铭、刘焕章、孔令怀、曾珍美等。由此组成一支中西文化兼容,知识功底雄厚,善于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