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哲理 >> 教学教研 >> 课改动态 >> 正文
告别“惟我”课堂
【作者:教务处/来源:】 【发布时间:2016-04-11】 【阅读: 次】【关闭窗口】

“我”这个称谓,人们时常会在语言表达时使用它。在课堂上,我常会说“给我说”“给我想”“给我写”……“我”已经成为了我的口头语,成为了我教学语言的 一部分。

一个周四的下午,两节都是我 的语文课。根据教学安排,我和学生 们一起学习第17课《松坊溪的冬天》,对于像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 自然是少不了朗读的。我在教学中 安排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 家评议。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得无精 打采,很少有人主动去举手评议别人的朗读情况,即便发言也都是三 言两语,草草了事。孩子们冷漠的表 现,真令我大失所望。课间十分钟的 时候,我主动向几名学生征求意见。 孩子们先是支支吾吾,闪烁其词,最后还是一个学生鼓起了勇气说: “老师,您总是说‘给我读一读’, 似乎是在让那位同学读给您听,好 像和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似 的。”孩子发自肺腑的话语深深地 触动了我。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有意识地改变了表达的方式,“你能把 你的体会读给我们大家听听吗?” 一个小小的改变,引起了学生们极 大的反响,孩子们纷纷把手举了起 来,积极评价别人的朗读。课后,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我喜欢上 这样的语文课,因为这堂课不再是 老师一个人的语文课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语文课……” 是啊,教 师不要总把自己看做是圆心,让学生 都集合在自己的周边,“给我读”“给我说”“给我想”“给我写”……凭借着自己的强势行使着 某种课堂上语言的霸权。

还记得有一次,在翻阅报纸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段文字:一位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说有一个聋哑人去商店里买钉子,他为了使售货员能够明白他的意图,于是就 做了一个用锤子敲打的动作,售 货员明白了,把钉子递到了他的 面前。又有一位盲人也来到商店里 买钉子。老师问学生:盲人应该怎 样做,才能买到钉子呢?同学们一起做出了用锤子敲打的动作。老师 见状无可奈何地说:“盲人根本不 需要比画,他只要告诉售货员,自己要买什么就可以了。”读了这个 小故事,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心 仿佛也被那根锐利的“钉子”深深地刺痛了。假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也出现这样的局面,毫无疑问那将 是一种莫大的悲哀。答案的惟一, 惟一的答案对人的头脑的禁锢与 束缚是十分可怕的。此后不久在 学习第7课《薛谭学讴》时,我 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薛谭为什么“辞归”,又为什么 “求反”?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 像一个小小石块落入水中,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学生们就 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 “秦青的教育方法很好,我很喜欢 这样的老师。”有的说:“薛谭‘终 身不敢言归’,说明他能正确地看 待自己,永不满足。”还有的见解更为独到,说:“学习应该博采众 长,不能一辈子只跟一个老师学, 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 我面对着这些思维活跃的孩子,听 着从他们的口中所说出的不同观点的时候,我感到有些茫然失措。 我真不知道该不该把学生的多种 理解统一到教学目标中的惟一结 论上去。当我试图习惯性地聚拢学 生的思维时,那根闪着寒光的“钉 子”又一次地刺痛了我的心。我清醒地意识到:应该尊重孩子们对文章的“多元化”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才能真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创造和发现的过程。

毋庸置疑,在语文课堂上,教 师习惯性地搞“语言霸权”,过分 强调预设进而推行思想的专制,实 质上也就是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是对孩子们的求新、求异思维的一种“美丽虐杀”,这样只会使 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 化,缺乏生气和乐趣。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 有勇气向那种“惟我”的课堂挥手告别。